查看原文
其他

《编结茅香》之“照料茅香”分享会生发的精彩1

自然读书会书友 希言自然笔记
2024-09-05

       贵在参与和体验。
    《编结茅香》之“照料茅香”分享会结束,主持不论,收获满满。伙伴们受相关语段激发,感慨万千,生发出别样的精彩,发言内容,让书丰厚了起来。
     感动之余,试着在这里按五个部分捡拾起部分亮点,分享给大家这份美好。
        一  枫糖月
   “机会和责任是并存的。”
      1.孩子的好奇心
“树看不到温度计,又是怎么知道时间到了的呢?”P83

       作者小女儿拉金的这个问题触动了做科研的分享者,她说整天用各种仪器设备探测,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感觉特别有启发。随着我们的成长,接受教育,成为大人以后,我们的好奇心去哪里了呢?​​​​​​​​​​​​
     可能随着后天的教化,我们内心最深层次的这种感受给封闭了。第一部分里提到,
在原住民的认知方式里,我们的存在有四个方面——思想、身体、情感和灵魂,要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必须把这四个方面全部用上才行。当我开始接受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训练时,我渐渐明白了,在这四种认知方式中,科学只在两个方面得天独厚:思想和身体。
作为一个渴望了解植物的一切的年轻人,我并没有质疑这一点。但唯有找到美的途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P61

​​​​​​​​​​​
       2.植物的“体感器”
       紧随上面孩子的那个问题,我们发现植物的一个“秘密”:
实际上,枫树用来探测春天的系统比我们的感官要复杂得多。在每一个芽中都有数以百计的感光器,这些感光器里充满了能够吸收光的色素,叫做光敏色素。它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对光线进行测量。每个紧紧包裹在红棕色的壳中的芽都是一条萌芽状态的枫树枝,而每个芽都无比盼望着将来能长成绿意繁茂的枝条,叶子在风中瑟瑟作响,吸收太阳的光线。不过,如果芽萌发得太早,它就会被冻死;萌发得太晚,又会错过春天。因此,芽是要守着日历行事的。但同时,这些嫩芽也需要能量来成长为树枝——就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它们饥肠辘辘。P84

​​​​​​​​​​​
      树没有任何工具,感受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基本上非常精准。我们是怎样去感知时间的?已经习惯了用各种各样工具来生活的我们,植物的这种“感受器”对我们是一种冲击,怎样才能回归到我们的本能?
    现在很多人加班,有些三班倒,体内生物钟紊乱,违反生物本能的这种生活,是不是会让人更有压力?会不会生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八个字是很美好的一种生活,但现在看我们小朋友晚上睡觉也是很晚,为什么?因为没有那样一个黑暗的睡眠环境,我们都是九点钟十点钟甚至更晚才关掉电灯,生物钟自然而然也会随着改变。现在的科技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便利,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远离那种本能的生活。
       3. 过程与体验
      没有见过枫糖浆,去年研究过麦芽糖。把枫糖浆跟麦芽糖混合在一起想象,就是最开始时,自己培育了很多麦子,出芽之后,把它制作成麦芽糖。当时从培育麦芽,到最后呈现麦芽”糖的时候差不多需要半个月时间。这中间到最后,看见一点一点变化,最后成麦芽糖后的那种成就感,就跟作者写的这个枫糖浆一样。
      而且很好奇,经过一晚上沉淀之后,再进行各种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你去观察里面糖浆,不断地从稀释,变得越来越凝固,那种状态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做麦芽糖或者枫糖浆,给人的感觉可能最重要的,不是最后甜蜜的味觉,更多的是整个参与过程里面那种专注度,以及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相信孩子再过很多年,一想到枫糖浆的味道,更多的,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是从树上收割的那个枝叶,还有各种各样参与家人活动的那些环节,这些可能盖过了最后的甜蜜瞬间,过程体验更重要。
       4.传递美好
我意识到这些最初的房屋主人并没有受益于这片树荫,至少不是以年轻夫妇的身份。树荫一定是留给后来人的。在树荫像拱廊顶一样罩在路上之前,他们两人想必就已经安息在了墓园路的尽头。今天我生活在他们想象中的未来的树荫底下,啜饮着他们伴随着婚礼的誓言种下的树的汁液。他们肯定无法想象到我,我是那么多代以后的人,但是,我却生活在他们的心意所留下来的礼物中。他们能想象到吗?……
P91


作为一个得以来到这里,在这两棵孪生枫树的荫蔽下生活的陌生人,我对于这些人和这两棵树是负有责任的,这让我与他们产生了肉体、情感和精神上的牵绊。我没有办法回报他们。他们送给我的礼物太贵重,远远超出了我回报的能力。……也许我能做的一切就是爱它们吧。我唯一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留下另一份礼物,既是送给它们的,也是送给未来的——也就是今后将要住在这里的下一位陌生人。我曾经听说,毛利人会制作非常美丽的木题,然后长途跋涉把它们带到森林里送给树当礼物。于是,我种下了黄水仙,熙熙攘攘,好儿百株,在枫树下闪着阳光一样的光彩,以此向枫树的美致敬,并聊以回报它们的赠礼。P91

​​​​​​​​​​​​​​​​​​​​​​​
       读到这一块的时候,想到以前去上学时,新到学生宿舍。进去的时候,宿舍虽然很小,已经被上一个离开的同学打扫得很干净,还在里面书柜上放了一张明信片,令人感动。后来和那层同学打听,之前住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给我说是一个印度的同学,具体什么不知道,但这个细节一直在心里记着。等我离开的时候,也在那儿放了一个我自己觉得还挺好的小书签,也算是向她学习致敬吧。
     还有,家门口有两棵银杏树也挺好的。每年虽然落果子时很臭,但确实让我们也收集了很多银杏果,路过的很多人也会捡很多带回家。就觉得好像跟作者的经历有一点有一小部分是感同身受的。
我经常会想起这种感觉,并意识到,我见证了市场经济学转化为礼物经济学,私有财产转化为公共福利。而且在这样的转化中,在我拿到食物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滋养。在集市的摊位和毯子之中,温暖和同理心在人们的手中流转。P40

    二、巫婆榛      女儿视角。    “爱可以治愈一切伤痛。”      5.​土地给人的归属感
母亲明白这种对家的渴望。她曾是个北方女孩,生在阿迪朗达克山的谷地。为了念书和搞研究,她曾在很多地方住过,不过她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家去。我还记得,有一年秋天,她因为怀念那红枫叶炽燃的色彩而哭泣。她是被一份好工作和我父亲的事业的力量强行“移植”到肯塔基的,但我知道,她怀念她自己的家人和家乡的林子。她所尝到的背井离乡的滋味并不亚于阿榛。P97

​​​​​​​​​​​     这个地方是女儿对母亲那种理解。母亲和阿榛有一种情感上的链接,她们好像有一种相同的类似的或者是怎么样的一种经历?这个地方像我自己母亲,她们以前在农村种地,一旦离开土地的时候,根就好像断了一样。这对我妈这样的人特别不公平,有时她在城里生活,很不适应,因为她也不识字。现在,我要带她出去时,一旦遇到接触泥土大地的时候,感觉是我和母亲特别能链接起来的时候。土地,能同时连接起母亲和阿榛,有种情感上的那种链接。        ​生态共学之 土地归属感      6.植物与乡愁
“都走了,随风飘走了。”她肯定会这么说的。
有些痛是连巫婆榛也治不了的;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彼此。我想,母亲和阿榛这对看上去一点也不像的情同姐妹的朋友从她们钟爱的植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她们一起制作了疗愈孤独的药膏,还有缓解思乡之痛的药茶。
如今,当红叶飘零殆尽,雁群也飞走之后,我会去寻找巫婆榛。它总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圣诞节,想起母亲和阿榛的友情如何治愈了彼此,从不让我失望。在这样的一天,伴着凛冬在我周围渐渐合拢,我便格外珍惜巫婆榛了,它是窗前的一抹亮色,一道光。P104

​​​​​​​​​​​     前段时间特别忙,第一次没有参加,今天刚好赶上了。首先说这本书对我其实意义挺大的,因为我们在深圳有个公园之友,我是志愿者。去年服务的时候,如果服务次数比较多,年终时有礼品奖给这个志愿者,我就刚好提到了这本书,结果很幸运得到了。今年第一次自然读书会读的书也刚好就是这本。所以对我来说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读了前面那段文字,特别有感受。我在西安长大,很早,九岁就离开了。那时候对于那种故乡的思念,其实到很多年以后才疗愈了。后来有一年,我带着我的亲人和两个孩子回去。那时我们那个院子里种的槐花的,一闻到那个槐花香,我就找回了以前童年的那种感觉。后来我很幸运,初中遇到了几个好朋友,才把思乡的痛疗愈到了。这段文字写的特别优美,我觉得这种传承是把母亲之间那种友情传给了子女,女儿也能感受到这些东西,所以感觉特别美好,很值得珍惜。      7.有共同的连接点     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是她母亲和阿榛为什么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大概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他写的是:
我知道母亲对科学家这个身份很是喜欢,但她经常说,她晚生了好多年。她坚信自己真正的天职是当一名19世纪的农妇。在把番茄塞进罐子里,炖熟桃子,或是用拳头往下打面团做面包的时候,她会唱起歌来,而且她还坚持让我也学学怎么干这些活儿。
当我回想起她和阿榛的友情时,我猜测她们对彼此深深的敬意的根源正在于此:她们俩都是把双脚扎在地里的妇女,而且自豪于有一副能帮别人扛起重担的肩膀。

​​​​​​     我觉得阿榛和她妈妈能这么好,肯定是互相都要承担抚养自己儿女,都是自己是一棵大树要撑起整个家。可能就是两个人心心相印的感觉。其实看到这里还是挺伤心的,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她们两个,好像是互相取暖一样的那种存在。​ ​​​​​
      她们能够这样交好,一方面是那种感同身受的背井离乡的滋味,另外一个就是她们作为母亲同时扛起一个家的任劳任怨的,还有把双脚扎在大地的这样一个共同的,可以说是非社会的身份。这些共同的连接点,让她们能够产生惺惺相惜的一种感觉。         8.​分享的快乐
     我发现,跟大家虽然见不到面,但是大家有感触的地方,也是我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好像大家的感觉都是相通的。比如说95页那一段:
有一天他还给我们带来了满满一桶黑莓,是他沿着铁路摘的。我妈妈本来不想要这一大桶果子的,因为这份礼物太慷慨了。“怎么啦?可别再说那些客套话啦,”阿榛说,“这也不是我的果子。是老天爷创造了这些好东西让咱们分享呀。”

​​​​
      感觉特别好。自然界这些东西,大家在一起采摘来送给别人,跟别人分享。让我想起来前边那一章里她们在煮枫糖浆的时候。弄枫糖浆,整个冬天,她们都在为这个事做准备工作,等到可以收糖浆的时候,请所有人,这个活做得非常好,他们收起来尽可能多的这些东西,差不多够他们用一年,可能就不需要再去买那种工业做的了。以前我看别的书里边他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除了跟自然的连接,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就是让人很眼热。在我看来就是像过年一样,大家聚在一块,一起玩乐一起做这些活。大家的意思,是所有人,包括在那块土地上一起生活,住得其实不是很近,生活在一起,共享一个环境,然后一起获取那种自然的馈赠,再一起共享生活。真的特别好!他们做,也会保护这些植物,就是做的所有事都是要保护好,都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没有谁说把它耗尽了,以后没有了,都不会这样。一个固定的宝藏一样,每次都只取一点,以后接着还会有。
(说到眼热,可能是对那些我们部分遗失的,古老的原始的记忆的怀念。那会可能就是围着篝火,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唱歌跳舞,那样一种非常美好的画面。可能我们人类基因里还有这样一种遗留的画面,美好的记忆。)
      9.春天的召唤
     还有,就是96页,那个母亲说她真正的天职是当一名19世纪的农妇,做番茄三鲜罐子炖熟桃子,那里特别有感觉,因为这些事也是我喜欢的。我微信名叫食材花园,我也租了地,就特别喜欢自己种东西,然后把它给做成食物。希望以后有一天我可以有一栋房子,有自己的院子,可以在我自己的土地上种一些东西,一边种就可以随时拿过来吃,就这种感觉特别好。好像特别渴望通过自己来跟这个土地上的东西,通过把它做成食物的方式获得这种连接。
     这不仅仅是为了吃,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感觉就会冒出来,这种春天的感觉。什么都不想干了,就想去种东西,就想赶紧,就想要种什么,把那块地给种好。把自己所有想种的以前没种过的,重新再种一下。有不一样的感觉,土地上的感觉,你站在地上的感觉。土地在散发一种信息,那种生命力在蒸腾,就是在告诉你说:我已经准备好了,赶紧,可以播种了。那种特别大的吸引力,是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以前看见一本书叫《柳林风声》,鼹鼠在做春季大扫除的时候,在屋里忙活,忙活完后,突然自己就能感觉到外边春天的那种呼唤,心里边很躁动,最后实在受不了,就把手里刷子围巾,都给一拽扔地下就不干了,直接挖洞跑出去了。
     外边那种虽然看不见,但是感觉感触能感受到那种土地泥土,就是春天那种感觉,所以他就跑出去了,我就感觉在春天的时候,我就像鼹鼠一样。
      10.城市和乡村不一样的感受
     97页提到母亲明白对家的渴望。她曾是个北方女孩,为了念书和搞研究,在很多地方住过,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家去,她曾经在秋天,因为想怀念红枫叶色彩而哭泣。
     这种感觉,我好像也有。我从东北来到北京,虽然现在已经固定在这工作生活了,但骨子里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北京这个城市太大了,这里生活都很便利,但以前在家里那种对于自然很亲密的感觉,好像消失了。虽然可以去郊野什么森林,什么山里去找这些东西,这种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过年回老家,就感觉在老家生活的时候,我整个是住在这种大自然里边的。回北京,我就需要去找这种感觉。在老家就是完完全全是被自然包围,就是住在自然里边那种感觉。尤其我就特别怀念那种下雨时的感觉,以前在老家下雨的时候,就觉得雨特别舒服,好像把那个心浇得特别清澈,特别爽快。回北京之后,好多年都没有,我就以为是现在那个雨都不像小时候那种了。
     好像是疫情那年,就是在老家待着回不来,正好赶上四五月份的时候,又下雨了,发现原来老家的雨还是那样的,还是那种。描述不出来,我特别怀念的那种感觉。在北京所有的自然天象气象,各种现象,给人的感觉都已经是离我们非常遥远,不是那种特别清澈,特别爽快,能把你心里边所有东西都能给冲洗干净那种感觉。一个人能在自然里能被冲刷,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没有,但是在大城市里的时候,好像这种感觉就离我们很遥远,就是不管我们自己怎么努力,这些东西好像已经不是自己的。除非再回到那样环境里边,否则的话
找不回来。我们只是住在一个地方,然后去找这个东西,是不可能重新在生活里,很亲密地拥有这个东西了。
     其实就是自然的那种感觉,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怀念那种感觉。
   
三、 母亲的工作
 11.住在大自然里面
     刚刚绿萝说“住在大自然里面”这句话特别触动我。儿子今年准备回去做自然教育,要回到农村。怎么说,就是所有农村的人都认为我爸爸那个房子特别不好,边上前面全是树,后面全是竹林,还有水塘,路也不是很宽,因为那边农村觉得很好的就都是水泥路。唯独我爸爸那边,人家就形容说,你看他住在原始森林里面一样,就是很鄙视的那种。但是只有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尤其像我们热爱自然的人,才会觉得这个地方好到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要么刚刚她说的那句话,我就一下子,跟我儿子说,我说儿子,你看这个阿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我是住在自然里面的。我一推门,都不用推门,我的耳朵里早起五点多钟就开始鸟叫狗叫,那小鸟特别多,因为你边上都是林子。门又不是关得很紧,不像城市里的那种门,里面都能吹进那一丝凉凉的风,甚至于那个瓦片,有时候侧的有一个角,你还能看见那个外面的亮光。
     对于我们现在城里的人来说,会说没有洗手间,没有抽水马桶就好像比较不方便。但是因为这两年儿子在做自然教育,我跟着接触了以后,就是你对自然的这种感觉,和对老房子的这种亲切感,你真的是会觉得我们住在城市里,就是我朋友说的,我们就是钢筋水泥的鸟笼子,说你那才是人居环境。我老爸那里就是那种,他也觉得那个地方特别好,你知道吧?
     所有邻居都说赶紧拆迁吧,你们可以拆迁了,我说天,我哪里舍得拆迁。
     12.让池塘再自然起来
    刚刚我本来想要分享的是作者说打理池塘这一块。为什么说打这一块,因为我要回去装修老房子,门口也是池塘,现在的池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小时候下到池塘里面,女孩子可能不会游泳,但是会去泡一泡。夏天的时候男孩子拿一个水桶或者拿木桶,因为农村那会都是木水桶或是木的盆。就当救生圈一样的用。他们就在里面,作者说的可以光着**股,别人也看不见你。就是男生,当然大一点就不会光着**股。我们女生就不敢下去,我们就会在边上,因为都有那个台阶可以下到那边,然后就是抓住这个水桥板,我们那边叫水桥板,就是伸到水塘里可以洗菜洗衣服的。抓住那个水桥板的桩子,还在那边通通通两下,然后再上去。其实现在想都是特别舒服的,尤其夏天就是泡一泡,然后再上来,哪怕会挨妈妈骂,但是好像就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妈妈骂了,也不会说什么心理脆弱怎么怎么,咋也不咋,就高兴地可能第二天不去,第三天又会悄悄去。
     但是现在农村的水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以前的水是可以喝的,现在的水是你不要说喝了,你洗衣服洗菜都不可以。
     今年刚过年,回去那两天,就看见水面上,作者说的就是那个绿色的毛毯,就一层。我发朋友圈,我就说碧绿的水面,真的是碧绿,你知道吧?
     以前可能下了雨,会把绿色的浮萍给流下去。进去以后水特别干净,你知道吧,就是那种,就觉得如此纯净,你你你的心情,或者是你整个人你都会觉得特别安定,你就什么都不用干。你也不会在乎说我会被晒黑,我怎么样,你就会搬一个小板凳,拿一本书倒上一杯水,坐在太阳底下看书。对,虚度。我就说了,我说时间,你就会觉得时间真的是用来虚度的。那才是生活,可能有点颓废。你会特别享受这样的一种生活。
     我们朋友说你真的准备跟你儿子回农村?我说是的,我准备跟我儿子回农村。所以作者写的这个弄池塘的这个事情,昨天跟儿子两个早起逛街的时候,我还说慈航,人家是怎么弄的,先把浮萍捞起怎么样?我儿子就说妈妈,我们要把浮萍捞起,要种水草,原生态的那种水草,现在水草都没有了。他说可以去买了种子,先在干净一点的地方培植,然后放种进去。然后我说,那还有污水进来怎么办?他说妈妈你放心吧,只要你去做,水的质量会一点一点恢复的。不可能说像作者也是用了很多年很长时间。你会花很多的时间,你会花很多的力气,你去做一件别人看起来愚蠢的事情。就是这个水,这个水塘已经成了那样,你非要捞它干什么,是养鱼吗?也不是,可是为了让这块水变成我小时候的那种,我可以下去。像作者说的,当你下去的时候,你脚上还会感觉到水草的缠绕。我觉得,我会花五年的时间,就能达到水草在我腿上缠绕,我都能想象到。我花五年的时间,然后让这门口这一方水能下去,也不是说那么干净,可能底下还有淤泥,但是我可以下去泡一泡,哪怕就是泡一泡。它不是那么干净,然后再起来洗澡,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温度。好自然的,非常自然的。
    13.真正的自然教育     
     由咱们现在受污染的这个环境,回想起咱们童年时候那个美好,这个自然乡村的这个生活同时,想起来上次有期活动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就跟我说,他说老师,我以后要做自然教育。你让斑鸠老师等我十年,我要跟他一起做。
      当时我特别感动,这次活动最圆满的就是,这个小孩受触动了,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不说钱,其实你真正想传递给他的是美好,是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咱们上一次读书笔记里有人说,我们自然教育好多人可能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忘记了道的这一个方面。道和术。那种形式,只是一种术,只是一种方式,真正的根本的东西就是道。)
     对,真正要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没有接收。
(对,道的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读书,自然读书,或者说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价值观,可以说就是从道的方面去让人能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改变。
     咱们第三部分内容就是妈妈的工作,母亲的工作,也就是说你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那么咱们书中的母亲,她是为了给自己孩子弄一个游泳池,几乎是做了一辈子。对您我也能听明白,您就是为大环境的美好去努力。我祝福您还有孩子,咱们大家一起,能够让自然越来越好,能出一点力算一点力,谢谢您!)
     其实也不是说为了环境的美,而是我觉得当我儿子一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从中得到了滋养,他以前比较不爱说话,也没那么开心。因为现在很多小孩都是,他们眼睛里是没有光的,他们学习。但是从自然教育这一块,他完全变了,他就说妈妈,我要把我学到的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要让孩子们学会用自然来疗养我们,滋养我们。所以我觉得是,我们学习,我们看这些自然的书,其实就是想让大自然来疗愈我们。
     再分享一句,就是作者说:我心中那个爱玩泥巴的小孩从来没有长大。
      我觉得这是现在所有人都追求的,我们每一个人。
(未完待续)
感谢自然读书会《编结茅香》共读组所有伙伴,特别是敞开心扉,给大家分享那些感人故事和美好语段的书友们感恩祝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希言自然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