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结茅香》之“照料茅香”分享会生发的精彩1
一 枫糖月
作者小女儿拉金的这个问题触动了做科研的分享者,她说整天用各种仪器设备探测,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感觉特别有启发。随着我们的成长,接受教育,成为大人以后,我们的好奇心去哪里了呢?“树看不到温度计,又是怎么知道时间到了的呢?”P83
在原住民的认知方式里,我们的存在有四个方面——思想、身体、情感和灵魂,要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必须把这四个方面全部用上才行。当我开始接受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训练时,我渐渐明白了,在这四种认知方式中,科学只在两个方面得天独厚:思想和身体。
作为一个渴望了解植物的一切的年轻人,我并没有质疑这一点。但唯有找到美的途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P61
实际上,枫树用来探测春天的系统比我们的感官要复杂得多。在每一个芽中都有数以百计的感光器,这些感光器里充满了能够吸收光的色素,叫做光敏色素。它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对光线进行测量。每个紧紧包裹在红棕色的壳中的芽都是一条萌芽状态的枫树枝,而每个芽都无比盼望着将来能长成绿意繁茂的枝条,叶子在风中瑟瑟作响,吸收太阳的光线。不过,如果芽萌发得太早,它就会被冻死;萌发得太晚,又会错过春天。因此,芽是要守着日历行事的。但同时,这些嫩芽也需要能量来成长为树枝——就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它们饥肠辘辘。P84
我意识到这些最初的房屋主人并没有受益于这片树荫,至少不是以年轻夫妇的身份。树荫一定是留给后来人的。在树荫像拱廊顶一样罩在路上之前,他们两人想必就已经安息在了墓园路的尽头。今天我生活在他们想象中的未来的树荫底下,啜饮着他们伴随着婚礼的誓言种下的树的汁液。他们肯定无法想象到我,我是那么多代以后的人,但是,我却生活在他们的心意所留下来的礼物中。他们能想象到吗?……
P91
作为一个得以来到这里,在这两棵孪生枫树的荫蔽下生活的陌生人,我对于这些人和这两棵树是负有责任的,这让我与他们产生了肉体、情感和精神上的牵绊。我没有办法回报他们。他们送给我的礼物太贵重,远远超出了我回报的能力。……也许我能做的一切就是爱它们吧。我唯一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留下另一份礼物,既是送给它们的,也是送给未来的——也就是今后将要住在这里的下一位陌生人。我曾经听说,毛利人会制作非常美丽的木题,然后长途跋涉把它们带到森林里送给树当礼物。于是,我种下了黄水仙,熙熙攘攘,好儿百株,在枫树下闪着阳光一样的光彩,以此向枫树的美致敬,并聊以回报它们的赠礼。P91
我经常会想起这种感觉,并意识到,我见证了市场经济学转化为礼物经济学,私有财产转化为公共福利。而且在这样的转化中,在我拿到食物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滋养。在集市的摊位和毯子之中,温暖和同理心在人们的手中流转。P40
这个地方是女儿对母亲那种理解。母亲和阿榛有一种情感上的链接,她们好像有一种相同的类似的或者是怎么样的一种经历?这个地方像我自己母亲,她们以前在农村种地,一旦离开土地的时候,根就好像断了一样。这对我妈这样的人特别不公平,有时她在城里生活,很不适应,因为她也不识字。现在,我要带她出去时,一旦遇到接触泥土大地的时候,感觉是我和母亲特别能链接起来的时候。土地,能同时连接起母亲和阿榛,有种情感上的那种链接。 生态共学之 土地归属感 6.植物与乡愁母亲明白这种对家的渴望。她曾是个北方女孩,生在阿迪朗达克山的谷地。为了念书和搞研究,她曾在很多地方住过,不过她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家去。我还记得,有一年秋天,她因为怀念那红枫叶炽燃的色彩而哭泣。她是被一份好工作和我父亲的事业的力量强行“移植”到肯塔基的,但我知道,她怀念她自己的家人和家乡的林子。她所尝到的背井离乡的滋味并不亚于阿榛。P97
前段时间特别忙,第一次没有参加,今天刚好赶上了。首先说这本书对我其实意义挺大的,因为我们在深圳有个公园之友,我是志愿者。去年服务的时候,如果服务次数比较多,年终时有礼品奖给这个志愿者,我就刚好提到了这本书,结果很幸运得到了。今年第一次自然读书会读的书也刚好就是这本。所以对我来说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读了前面那段文字,特别有感受。我在西安长大,很早,九岁就离开了。那时候对于那种故乡的思念,其实到很多年以后才疗愈了。后来有一年,我带着我的亲人和两个孩子回去。那时我们那个院子里种的槐花的,一闻到那个槐花香,我就找回了以前童年的那种感觉。后来我很幸运,初中遇到了几个好朋友,才把思乡的痛疗愈到了。这段文字写的特别优美,我觉得这种传承是把母亲之间那种友情传给了子女,女儿也能感受到这些东西,所以感觉特别美好,很值得珍惜。 7.有共同的连接点 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是她母亲和阿榛为什么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大概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他写的是:“都走了,随风飘走了。”她肯定会这么说的。
有些痛是连巫婆榛也治不了的;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彼此。我想,母亲和阿榛这对看上去一点也不像的情同姐妹的朋友从她们钟爱的植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她们一起制作了疗愈孤独的药膏,还有缓解思乡之痛的药茶。
如今,当红叶飘零殆尽,雁群也飞走之后,我会去寻找巫婆榛。它总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圣诞节,想起母亲和阿榛的友情如何治愈了彼此,从不让我失望。在这样的一天,伴着凛冬在我周围渐渐合拢,我便格外珍惜巫婆榛了,它是窗前的一抹亮色,一道光。P104
我觉得阿榛和她妈妈能这么好,肯定是互相都要承担抚养自己儿女,都是自己是一棵大树要撑起整个家。可能就是两个人心心相印的感觉。其实看到这里还是挺伤心的,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她们两个,好像是互相取暖一样的那种存在。 我知道母亲对科学家这个身份很是喜欢,但她经常说,她晚生了好多年。她坚信自己真正的天职是当一名19世纪的农妇。在把番茄塞进罐子里,炖熟桃子,或是用拳头往下打面团做面包的时候,她会唱起歌来,而且她还坚持让我也学学怎么干这些活儿。
当我回想起她和阿榛的友情时,我猜测她们对彼此深深的敬意的根源正在于此:她们俩都是把双脚扎在地里的妇女,而且自豪于有一副能帮别人扛起重担的肩膀。
有一天他还给我们带来了满满一桶黑莓,是他沿着铁路摘的。我妈妈本来不想要这一大桶果子的,因为这份礼物太慷慨了。“怎么啦?可别再说那些客套话啦,”阿榛说,“这也不是我的果子。是老天爷创造了这些好东西让咱们分享呀。”
10.城市和乡村不一样的感受
97页提到母亲明白对家的渴望。她曾是个北方女孩,为了念书和搞研究,在很多地方住过,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家去,她曾经在秋天,因为想怀念红枫叶色彩而哭泣。
这种感觉,我好像也有。我从东北来到北京,虽然现在已经固定在这工作生活了,但骨子里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北京这个城市太大了,这里生活都很便利,但以前在家里那种对于自然很亲密的感觉,好像消失了。虽然可以去郊野什么森林,什么山里去找这些东西,这种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好像是疫情那年,就是在老家待着回不来,正好赶上四五月份的时候,又下雨了,发现原来老家的雨还是那样的,还是那种。描述不出来,我特别怀念的那种感觉。在北京所有的自然天象气象,各种现象,给人的感觉都已经是离我们非常遥远,不是那种特别清澈,特别爽快,能把你心里边所有东西都能给冲洗干净那种感觉。一个人能在自然里能被冲刷,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没有,但是在大城市里的时候,好像这种感觉就离我们很遥远,就是不管我们自己怎么努力,这些东西好像已经不是自己的。除非再回到那样环境里边,否则的话
找不回来。我们只是住在一个地方,然后去找这个东西,是不可能重新在生活里,很亲密地拥有这个东西了。
其实就是自然的那种感觉,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怀念那种感觉。
所有邻居都说赶紧拆迁吧,你们可以拆迁了,我说天,我哪里舍得拆迁。
12.让池塘再自然起来
刚刚我本来想要分享的是作者说打理池塘这一块。为什么说打这一块,因为我要回去装修老房子,门口也是池塘,现在的池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小时候下到池塘里面,女孩子可能不会游泳,但是会去泡一泡。夏天的时候男孩子拿一个水桶或者拿木桶,因为农村那会都是木水桶或是木的盆。就当救生圈一样的用。他们就在里面,作者说的可以光着**股,别人也看不见你。就是男生,当然大一点就不会光着**股。我们女生就不敢下去,我们就会在边上,因为都有那个台阶可以下到那边,然后就是抓住这个水桥板,我们那边叫水桥板,就是伸到水塘里可以洗菜洗衣服的。抓住那个水桥板的桩子,还在那边通通通两下,然后再上去。其实现在想都是特别舒服的,尤其夏天就是泡一泡,然后再上来,哪怕会挨妈妈骂,但是好像就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妈妈骂了,也不会说什么心理脆弱怎么怎么,咋也不咋,就高兴地可能第二天不去,第三天又会悄悄去。
今年刚过年,回去那两天,就看见水面上,作者说的就是那个绿色的毛毯,就一层。我发朋友圈,我就说碧绿的水面,真的是碧绿,你知道吧?
13.真正的自然教育
对,真正要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没有接收。
(对,道的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读书,自然读书,或者说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价值观,可以说就是从道的方面去让人能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改变。
我觉得这是现在所有人都追求的,我们每一个人。